范芳碧:从邮苑耕耘到国学探源的文化传承者笔墨春秋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7日 浏览: 次 编辑:佚名
在赣鄱大地的人文长河中,有这样一位深耕者:他曾身着邮电蓝,在通信事业的沃土上挥洒汗水,以“先忧后乐”的初心书写行业华章;他亦手持笔墨卷,在国学文化的星空中上下求索,以“研易修道”的执着守护文明根脉。他就是著名国学大师---范芳碧。
从邮电先锋到文化行者
范芳碧老师,笔名池明,雅号三溪村夫、三溪道人,道号晋临。1953年出生于江西永修,拥有大学文化程度,是中共党员。他曾任江西省都昌县邮电局局长、永修县邮政局局长,还担任过政协永修县委员会第十一、十二届委员。
在多年的工作与生活实践中,范芳碧以先贤范仲淹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座右铭,善于思考、勤于实干,善于学习、勤于总结。他先后撰写了数百篇关于邮电建设、发展、管理,以及诗词散文、姓氏文化研究等方面的文章。
深耕行业的笔墨耕耘
刊印了稻香斋(草堂)等系列文集,包括《经营与谋略》《研究与探索》《邮苑杂谈》《情台夜思》《梦绕魂牵》《老建昌民歌集》《追梦》(范氏文化研究专集)《财神・范蠡》等八部专著;主编了《都昌邮电群英谱》《永修集邮史》(全国第一部县级集邮史)、《鄱阳湖集邮文选》三部专题文集。
此外,他还组织编辑了共计三册的《江西范氏源流志》,这是中华范氏第一部源流史籍。其个人事迹被编入《中国优秀领导人才库》《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世界人物辞海》《华夏英杰》《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政协委员风采录》《永修人物风采》《都昌不会忘记》和《见证—中华崛起》等十余部大型人物事迹典籍。
研易修道:国学文化的深耕者与传承者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如今的范芳碧研易修道,师承泰师,主修老子泰师道。他专注于国学文化、堪舆文化、财神文化、谱牒文化、宗祠文化、祭祀文化的研究,撰写了数十篇易学研究文章,还有劝人向善、修身、惜福、仁爱、忠孝等《“逆语”三百言》。
因在相关领域的突出贡献,他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聘为“首席客座教授”,成为风水师,并荣获易学文化大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著名易学风水名家、互联网易学名师、周易智慧企业布局专家等称号。现为江西省谱牒研究会范氏文史委员会、江西范氏宗亲联谊会会长 。
国学之根:先秦思想的智慧星辰
范老师认为:国学的根基深深扎在先秦经典以及诸子百家学说之中。儒家所倡导的仁爱,旨在让人们心怀善意、关爱他人,而礼制则致力于构建有序的社会规范,引导人们遵循礼仪之道;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并非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自然规律,不过度干预,让事物按照其自身的发展轨迹运行;墨家秉持兼爱非攻的理念,倡导无差别的爱,反对战争,追求和平,同时强调尚贤节用,重视人才,提倡节约。这些思想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星辰,共同汇聚成了国学文化那浩瀚而深邃的核心。它们不仅仅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为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而且穿越了数千年的时空,在今天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为我们解决当下的各种问题提供着深刻的启示。
就拿儒家的孝道思想来说,它着重强调尊敬长辈、关爱家人的重要意义。在家庭生活中,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和关爱,能够营造出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怀、相互支持,家庭关系自然和谐融洽。而无数个和谐美满的家庭汇聚在一起,就构成了稳定有序的社会基础。当每一个家庭都充满爱与尊重时,整个社会也会更加和谐、稳定地发展。
家国传承:家谱、祠堂与祖坟的文化密码
在家国文化的传承进程里,家谱、祠堂、祖坟等载体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谱,作为一部家族的史书,详细记录着家族成员的基本信息,从先辈到子孙,一代又一代,姓名、生卒年月、事迹等都清晰在册。但它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其字里行间还蕴含着家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以及独特的处世哲学。通过阅读家谱,后人能够了解家族先辈们的为人处世之道,学习他们的优良品德,从而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
祠堂,是家族成员祭祀祖先、缅怀先贤的庄重场所。在祠堂中,供奉着家族先辈们的牌位,每逢特定的节日或重要的家族活动,家族成员们便会齐聚于此。在庄严肃穆的祭祀仪式中,人们怀着崇敬之心,向祖先敬献祭品、行礼叩拜。这种定期举行的祭祀活动,不仅仅是对祖先的缅怀,更在无形中增强了家族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在祭祀的过程中,家族成员们共同追思先辈的功绩,感受家族的传承脉络,意识到自己作为家族一员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进而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祖坟,作为祖先的安息之地,在家族成员的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它是家族成员寄托哀思的地方,每当祭扫时节,子孙后代们怀着崇敬与思念之情来到祖坟前,献上鲜花、祭品,清理墓地周边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家族的精神得以传承。先辈们的勤劳、善良、坚韧等品质,通过对祖坟的祭扫活动,在家族成员之间口口相传,激励着后代子孙不断奋进,传承家族的优良传统。
除了家谱、祠堂、祖坟这些承载着家族记忆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外,国学文化还巧妙地通过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戏曲音乐等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得以广泛传承。这些艺术形式,每一种都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当我们欣赏一首优美的诗词、一幅精美的书法作品、一段精彩的戏曲表演或者一曲动人的音乐时,往往会被其外在的美感所吸引。然而,它们的魅力远不止于表面的赏心悦目,其背后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道德寓意。
艺以载道:诗词书画中的文化赓续
以唐诗宋词为例,许多经典作品都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深刻感悟和思考。李白的诗歌豪放洒脱,充满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杜甫的诗作则沉郁顿挫,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疾苦。这些作品在当时便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历经岁月的磨砺,在今天依然被人们反复吟诵、传颂不衰。它们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将古人的智慧、情感和思想传递给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让我们能够从中汲取力量,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然而,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现实,那就是国学文化的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随着时代的飞速变迁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传统的国学文化元素正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悄然淡出。在传统节日方面,曾经充满浓郁民族特色的庆祝方式,如今正慢慢被西化。就拿春节来说,过去人们会通过贴春联、放鞭炮、守岁、走亲访友等一系列传统习俗来庆祝新年,这些习俗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充满了浓浓的年味。但现在,部分年轻人对这些传统习俗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一些西方的节日庆祝方式却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传统歌舞和民间艺术领域,情况同样不容乐观。许多民间传统歌舞,由于缺乏传承者和演出机会,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一些曾经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民间技艺,如剪纸、刺绣、捏面人等,也因为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和传承人的减少,逐渐走向衰落。这些现象的出现,不禁让我们对国学文化的未来发展感到深深的担忧。
国学文化的当代守护与忧思
从邮电事业的开拓者到国学文化的探源者,范芳碧的人生轨迹,恰是一部“功成、名遂、身退”后转向文化深耕的生动注脚。他以八部专著、三部专题文集与《江西范氏源流志》的编纂,为行业发展与姓氏文化留下珍贵史料;以对易学、堪舆、财神文化的钻研,为国学研究注入实践智慧;更以对家谱、祠堂、祖坟等传承载体的深刻解读,揭示出国学文化“润物无声”的生命力。
当传统节日的年味渐淡、民间技艺面临失传,范芳碧的坚守与呼吁,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国学传承的路径——既要深挖先秦经典的思想内核,也要珍视家谱、诗词、戏曲等“活态载体”,更要以“仁爱忠孝”的修身之心,让文化根脉在当代生活中延续。正如他所言,国学文化的星辰“穿越千年时空依然闪烁智慧光芒”,而每一位如范芳碧般的传承者,都是这光芒的汇聚者与传递者。愿我们皆能以他为范,于笔墨中承薪火,于行动中续根脉,让国学文化的浩瀚星空,永远璀璨于民族的精神家园。
附: 《范芳碧赋》
(文·臧新程)
井庐苍苍,赣鄱泱泱,有贤者范公名芳碧,字池明,道号晋临,世居建昌之乡。生于癸巳寅月,弱冠投身邮电,凭智慧之笔,展岁月之纸,尽书人生之华章。
昔者主政都昌、永修,掌邮电之枢机。明察秋毫,知行合一,展智慧之才,施文武之略,耕耘不辍。四十载春秋,纂成《无为草堂文集》十二部,如璀璨星辰,齐身文坛。《经营与谋略》,述邮电之经纶,条分缕析,尽显智者之风范;《草堂四梦》,则如梦幻之境,引人入胜。《追梦》考范氏之源流,溯本求源,彰显家族之荣耀;《悟梦》释《道德经》之运用,融会贯通,悟道之深邃;《云梦》扬范氏“双圣”之智慧,如云卷云舒,飘逸洒脱;《圆梦》传祠堂、谱牒、祭祀文化,如圆月之辉,照亮传统之路。《财神·范蠡》则如财源之泉,滚滚而来;《情台夜思》集诗赋雅韵,如清风明月,陶冶情操。各卷皆彰文理相济之旨,如琴瑟和鸣,和谐美妙。
尤修辑地方文献,首创《永修集邮史》,开县级邮志之典范,如破晓之晨光,照亮集邮之路。总纂《江西范氏源流志》,开宗族典籍之新章,如巨树之根,深扎家族之土。辑《鄱阳湖集邮文选》,成水域邮学之圭臬,如湖中之舟,引领邮学之潮。
致仕之后,师承泰师,潜心易理玄学。融传统堪舆于当代营造,倡“三维风水”之论,如天人合一,探宇宙之奥秘。汇道家之精髓于劝世箴言,著《逆语三百》新篇,如晨钟暮鼓,醒世人之迷途。尝以河洛数理解陶朱商道,用营造法式释建筑玄机,学界推为“易学文化大师”、“周易智慧企业布局专家”、中华国易文化专家导师,如北斗之星,指引易学之方向。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聘为首席客座教授,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获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荣誉之冕,彰显其学术之成就。
今执掌江西省谱牒研究会范氏文史委员会创会会长,连任三届。期间修缮宗祠,如修复古迹,传承家族之魂;续修谱牒,如续写家史,传播家风,铭记家族之根;复兴传统祭祀仪轨,链接祖宗,连根养根,如重现古礼,弘扬传统之文化。组织编辑《江西范氏源流志》,研究姓氏文化、财神文化、谱牒文化、祠堂文化、祭祀文化、堪舆文化,如编织锦绣文化,展文脉传承之多彩。
其事载于《世界人物辞海》《华夏英杰》《见证—中华崛起》等十余部典册,声闻海内,如鸿雁传书,扬名于四海。范公之德,如松柏之常青;范公之学,如江河之滔滔。愿范公之精神,永耀寰宇;愿范公之文化,永耀乡邦!
上一篇
下一篇
没有了
为您推荐
范芳碧:从邮苑耕耘到国学探源的文化传承者笔墨春秋
健康
在赣鄱大地的人文长河中,有这样一位深耕者:他曾身着邮电蓝,在通信事业的沃土上挥洒汗水,以“先忧后乐”的初心书写行业华章;他亦手持笔墨卷,在国学文化的星空中上下求索,以“研易修道”的执着守护文明根脉。他就是著名...
论中风偏瘫三高的调理与康复 作者刘建清字号梅山医痴!
健康
刘建清字号梅山医痴,生于癸丑年丑月!湖南省新化县梅山人,居梅山尤故里燕窝窟!喜欢写诗,(都是灵感来了,随意之作,难入大雅之堂!咏太虚刘建清太虚曰太极,人生亦虚空。一生如一日,来生亦重生。乙巳年立春执笔梅山蚩尤故里...
中药创新药白龙酒治疗癌症 一直居世界领先水平
健康
中药创新药白龙酒治疗癌症一直居世界领先水平治疗癌症是世界医学难题,全世界每年新增癌症患者1700多万人,死亡1500多万人。其中,中国每年新增癌症患者700多万人,死亡500多万人,随着竞争的加剧,化学药品的侵蚀,环境污染...
人民新闻网官网特别报道 银针映丹心:国医大师王庆祥的五十载济世之路
健康
在河南安阳,有这样一位名老中医:他以银针为刃,与病魔博弈五十余载;以仁心为灯,照亮无数患者的生命之路。他就是被百姓尊称为“心红针灵的神医”——王庆祥。从革命家庭走出的“赤脚医生”到享誉国际的“疑难杂症克星”...
道贯龙脉:中华文明的高维智慧与世界风采
健康
从红山文化C形玉龙的蜿蜒曲线到数字时代龙影的全球传播,从伏羲观象授时的宇宙洞察到当代文明对话的东方方案,中华文明以五千多年未断的传承,在文化教育的薪火相传、宗教信仰的包容共生中,凝练出“龙的传人”的精神标识...
热门新闻